“文体变迁 时势所造”:文学与传播学院“博士论坛”第三讲举办

发布者:文学与传播学院发布时间:2024-04-03浏览次数:10

作者:岳冰 拍摄:李强  审核:孙宏新  上传:李强

4月3日下午,一场聚焦学术前沿的论坛活动在文科楼704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以《从诗到词:明清新体〈江南春〉的文体建构历程及其词体意义》为主题,吸引了学院内外的广泛关注。论坛由博士代表张钦主持,青年博士岳冰担纲主讲,副院长田宏宇、孔德琴以及众多博士、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展开了一场学术盛宴。

岳冰详尽梳理了明代弘治初年,沈周、祝允明等江南文人在追和倪瓒《江南春》的过程中,如何不经意间对原本处于“散诗”状态的《江南春》进行了改造,从而推动了其文辞结构向词体结构的固定化进程。嘉靖之后,随着《江南春》唱和活动的日益频繁,以“离情”为主旨基调,以“清婉怆恻”为声情的《江南春》体调逐渐定型。此外,岳冰还深入探讨了明清新体《江南春》的文体演变现象,揭示了其作为“明末—清初”词学观念转变的重要表征的词史意义。她明确指出,在明嘉靖至清康熙年间,新体《江南春》的文体状态由“非诗非曲”向词体演变,这一现象正是词体逐渐摆脱“非诗非曲”状态,向“律绝之补”这一传统诗体发展的重要例证。岳冰的讲述文献丰富,内容详尽,为与会者展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江南春》文体演变史。

随后的讨论环节气氛热烈,与会老师们围绕《江南春》的问题意识、文化内涵、文献梳理技巧、论文选题以及论文写作的逻辑框架等多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大家纷纷发表见解,提出建议,为论坛注入了更多的学术活力。孔德琴在发言中指出,该论文在选题、文献收集、论文框架与论述逻辑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她认为,“江南春”作为江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不容忽视,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田宏宇在论坛总结时表示,该论文对新体《江南春》的结构、主旨、基调等进行了深入的历时性研究,文献详实,论述流畅,是一个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

文学与传播学院“博士论坛”第三讲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院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更在已有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学院人文科学领域的讨论广度与深度,对于提升学院学术氛围、推动学院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