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院长李琳琦及相关专家学者参加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

发布者:文学与传播学院发布时间:2020-12-23浏览次数:458

12月19日至20日,由光明日报社与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主办,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科联、中共阜阳市委承办的“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安徽省阜阳市举行。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张碧涌在论坛上分别致辞。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兵,光明日报记者部主任周立文,安徽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洪永平轮流主持论坛。

会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深做实淮河文化研究,在传承发展中坚持正确方向,在守正创新中回答时代之问,在合作协作中凝聚资源力量,在全球视野中弘扬淮河文化,让淮河文化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助推国家治理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

本届论坛以“淮河文化与生态文明”为主题,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肖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谷树忠等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来自全国党政机关、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淮河文化基本问题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淮河流域历史与人物研究”“淮河特色地域文化研究”等主题提交相关学术论文120余篇。淮南师范学院院长李琳琦教授撰写的《面向“十四五”的淮河文化研究》为大会论文集篇论文。论文共分为:淮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河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面向“十四五”的淮河文化研究展望等3个部分。

李琳琦在论文中指出,淮河幅员辽阔,地理位置独特,淮河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顶层设计上为淮河流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契机。实施这一规划,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淮河文化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淮河文化研究的领域逐渐深化,方法日益多样,研究力量的组织化空前发展。面向“十四五”,如何有效挖掘、传承、创新淮河文化资源,是摆在今天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中国大河文明的代表之一,淮河文化可研究的领域、可探索的问题、可展示的风采还有待进一步发掘。虽然此前淮河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整个淮河文化的地位而言依然任重道远,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整体性的观照与研究,权威工具书的编撰,理论方法及研究手段的创新,构建淮河文化数据库等许多方面的研究仍亟待加强。这对开展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研究,多方位展示淮河文化对华夏文明的重大贡献,更好的服务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方川撰写的《牢记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提高淮河治理能力和水平》、应克荣撰写的《二十四节气民俗的文化价值》、李松撰写的《城水相依:历史低视域下寿县古城水环境论略》的论文也一同入选,参加了本次论坛。